2008年9月9日

南部宣教史概述

基督教在臺灣南部的宣教工作應溯源於一八六○年。初任臺灣的宣教師是馬雅各(Dr. James L. Maxwell)。馬雅各由杜嘉德陪同,在一八六四年年初到達廈門,開始學習語言。一八六七年未,李庥到達臺灣,不久就將福音帶到南部各地:阿里港(一八六九年)、東港及阿猴(一八七一年),竹仔腳、杜君英、鹽埔、橋仔頭(一八七二年)等。於此我們仍可看出「遠心」的宣教方法的推行,而這些地方在其附近,也都具有「中心」的地位。




教會初傳入時一切教務歸教士會直轄,1896年南部教會成立大會,逐漸將權力放給台灣教會。1908年成立佈教慈善會,將所捐獻的錢拿一部分貼教士會發放給台灣本地傳教者薪金。1911年起,教士會將發傳道薪金的責任移轉給南部大會,即是將母會要補助傳道薪金提撥給台灣大會,其餘由台灣大會自行負責並發放,南部教會因而逐漸覺醒,要鼓吹自治。1921年高雄區提出分區自治的方案,並請設置教務局,自己辦理本地教會的教務與財政,漸有發展。1924年南部中會明白要自己奮發,因此就決定分成四區,各設區議會來自理,該組織分六部,是依據高雄教務局的體制設置。從此大家激勵,漸漸得到治理教務的權利,如牧師監選權、治會禁制權。因此,在1930年獲得台灣大會的許可,南部教會一分為四個中會,並將南部中會改名為南部大會 。

一九三○年五月廿一日上午八點,第一屆高雄中會成立於北野町教會(鹽埕教會之前身)。然而,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教會受到日本政府無理打壓,教勢停頓。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廿三日南部大會第七屆議會召開於彰化教會,大會於閉會後解散,(此屆大會為南部大會的葬式,當時流行之一句話為「發展的解放」)。中會也因而解散。一九四三年二月廿三日在迫下成立台灣教團總會。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向聯軍投降,十月台灣光復,教會遂即復新。一九四六年二月十一日南部大會復會,並於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十八日高雄中會復會召開會議於北野町教會 。

一九五四年,當時中會傳道部長許有才牧師竭力主張廣設教會,引領鄉村歸主,是年六月十日高雄中會通過「教會倍加運動」議案,復於同年七月七日提出第十三屆南部大會滿場一致贊成通過,奠定倍加運動之基礎,迨至一九五九年二月七日獲第六屆總會通過成為全國性運動。

倍加運動前有四十一個教會,信徒15,515人,至一九六三年有八十五間教會,信徒28,696人(1963年底統計數字),姑且不論歷史功過,倍加運動的確成為台灣教會史之一為人紀念之事。

第卅六屆高雄中會春季議會議決通過分設屏東中會,當時高雄中會所屬教會八十五間,以下淡水溪(高屏溪)為界,屬屏東縣者共卅四間,(堂會廿二間,支會十二間)歸屬屏東中會。一九七二年第十九屆總會開會之際,由議員提出臨時議案,分設壽山中會,亦經總會通過。一九七二年七月四日由當時總會議長胡茂生牧師與總會總幹事高俊明牧師於三民教會主持高雄中會分設中會成立典禮,共有十七所堂會及八所支會歸屬壽山中會。

1978年澎湖縣各教會(澎湖區會歸屬高雄中會)。

教會史話